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 古韵风情 (第9/11页)
的必经之地;从环境来看,这里居于荒凉之中,地下水资源却极为丰富,绿树成荫、花果飘香,素有“沙漠之玉”的美称。在伊朗境内,能够同时享有这两项殊荣的唯有巴姆古城堡。 巴姆古城堡 它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最大风干土坯建筑,所有建筑完全由未经烧制的泥砖、黏土、稻草以及棕榈树干搭建而成。 ◎模糊的历史 巴姆古城堡位于克尔曼市东南195千米处,处在卢特沙漠的边缘,巴雷兹山脉和卡布迪山脉之间的平原上。从此向东350千米便可到达阿富汗,向南450千米可到达波斯湾,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它是伊朗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大约早在6000年以前就有人类居住,当“丝绸之路”和“香料之路”盛起,巴姆联通了印度半岛、印度洋地区、波斯湾和阿拉伯海地区,成为该地区闻名的交通中心和商业中心。 由于史料匮乏,巴姆古城堡的历史轮廓比较模糊。人们推测,它的创建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50年~公元224年之间。关于创建者也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一说是当时伊斯法罕地区老国王老斯法迪尔的儿子巴曼,另一说是传奇人物哈副塔文德。当年,哈副塔文德起兵反抗杀死王子,并筑起这座军事要塞巴姆城堡,不料他后来被国王阿答西尔打败,遂摧毁了一部分城堡改成拜火寺,很多人都相信拜火寺其实就是城堡里的瞭望塔。 公元7世纪~13世纪,阿拉伯人、塞尔柱人与蒙古人相继来袭,巴姆在几度沉浮中缓慢崛起。到了16~18世纪,巴姆一度达至全盛时期,堡内居民约有1.3万人。1722年以后,阿富汗人入侵巴姆一带,古城堡就此衰落下去。等到阿富汗人退去,原居民也没有返回,而是在城南5千米处另建了一座新城,即巴姆新城。巴姆古城堡此后被充作军营,20世纪30年代已被完全废弃,唯有堡内的民宅和浴室等公共设施保存完好。 ◎清晰的模样 巴姆古城堡属于“沙漠中的绿洲”,地下水比较丰富,但是地表环境比较干旱,只见黄土不见石头。历代居民们因地制宜,在此筑起一座全世界最大规模的土坯建筑。集合了劳动者智慧的这座古城堡,虽然历史背景比较模糊,建设格局却比较清晰。整座建筑高约61米,占地6平方千米,共有三层外墙。里面的两圈内墙大约建于塞尔柱至蒙古时期,即12世纪~13世纪,最内一层城墙将统治者与平民分隔,第二层城墙将内城与军营分隔,最外一层城墙长约3千米,周边建有38座瞭望塔。 等待重修的建筑 地震后,古城堡的修复工作立即展开,然而由于城堡占地广阔,历史久远,修复工作开展起来极其困难。 古堡街道 这里位置偏僻,周围地区干旱荒凉,可能是由于这个原因,来这里的游客并不多。 古城堡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即中央区、平民区、马厩和驻军区。统治者深居内墙以内的中央区,这里的建筑材料使用棕榈树干和泥砖,私人浴池用一种特制砂浆作为砖缝之间的黏合剂,主要成分包括石灰、沙砾、蛋清和骆驼奶。中心区的“宫殿”是一座四面通风的两层楼房,得名“四时大殿”或“四季宫”,大殿下方辟有一条1千米的秘密通道,通道通向城外,可能是为统治者在城堡失守时逃命之用。另外,这里还建有一座全城最高点——65米高的瞭望塔。 独特的土坯建筑群 据说当初建造古堡时,由于这里只有土,没有石头,因此才建成了土坯建筑,这种独特让古堡曾经成为许多电影的取景地。 平民散居于内墙与外墙之间,占有大约400幢房屋和学校等公共设施。与中央区不同,这里的建筑材料大多是泥砖、黏土、稻草等。许多穷人家都是两三个房间,中等人家一般有三四个房间,另外还附有敞廊。古城堡里还有一口深约40米的水井,据说是挖掘于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堪称是巴姆最古老的遗迹。 在最外城墙和第二城墙之间,有一条150米左右的通道。在萨法维王朝时期,此处是巴扎聚集地,两边排有50家商铺和一所商队客栈。这条通道与平民区隔着一道内墙,可见巴姆居民对外来商人既有贸易需求又有防范之心。最外城墙的城门一旦关闭,任何外人不得入内,倘若遭到外敌来袭,城墙和外围驻军可以暂为居民们提供保护。 随着巴姆新城的建立,废弃的古城堡渐渐陷入一段平寂的岁月。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即使是被人遗忘的地方也不免会遭遇一场意外。2003年12月26日清晨,克尔曼省发生里氏6.3级地震,短短几分钟之内,巴姆新城夷为平地,几万人被夺去生命,抗震能力很弱的巴姆古城堡也毁于一旦。伊朗政府希望在两年内“不惜任何代价”重建这座古城,许多国家相继提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