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 古韵风情 (第8/11页)
殿的门厅里,尚能看到一些稍受亚述风格影响的浅浮雕。 宫殿遗址的东南方约250米处,是一个长方形的观众厅遗址。这里本是一座18米高的多柱厅,周围有一圈小阳台。宫殿遗迹向北约500米处有一座所罗门监狱,现在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早已失去当时的威严与肃穆。 爬上宫殿遗址不远处的小山,便可放眼观览山上那座占地6000平方米的巨大要塞。要塞的外墙已破败不堪,要塞的后面曾是国王接见官员和来使的地方。 站在山丘之上,眺望整个帕萨尔加德城,所有风光尽收眼底。当热烈的阳光洒向挺拔的石柱,地面留下一道斜长的暗影,昔日王城的辉煌就悄悄隐默在这片光与影之间。 遗址上一段著名的铭文 居鲁士大帝私人宫殿遗址的一根柱子上刻着几行铭文,从上到下分别是用古波斯文、埃兰文和阿卡德文表达的同一句话:“我是居鲁士,阿契美尼德的君主。” 塔赫特苏莱曼 神圣的皇家建筑群 历史过于纷繁复杂,建筑则是最有力的佐证,即使它伤痕累累,也足以证明曾经发生过的零星往事。塔赫特苏莱曼就是这样一处古老的遗址,别看它现在残破不堪,早在几千年以前的那个荣光时代,这里可是一组神圣的皇家建筑群。 ◎在战火中凋零 塔赫特苏莱曼遗址 塔赫特苏莱曼的整体设计体现了2500年以来该地区对火和水的崇拜。绿色的远山和清澈的湖水包围着残存的遗址,冲淡了苍凉的历史气息,人文与自然景观和谐地融为了一个整体。 塔赫特苏莱曼曾是世界上最早的宗教地区——早在波斯第一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崛起之时,每位国王登基时都要到这里进行祭祀典礼。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有一位尼迪亚王于凯特斯芬(今巴格达附近)进行加冕仪式时还曾徒步至此,在众位教徒面前接受神圣的授权仪式。那个时候的塔赫特苏莱曼,楼台叠起、殿宇巍峨,俨然已建起一组规模宏大的皇家建筑群。 可惜的是,由于饱受战乱之苦,塔赫特苏莱曼后来渐渐变得面目全非。224年,阿尔达希尔一世开创了萨珊王朝,人们把强大的萨珊王朝称作埃兰或埃兰沙赫尔。公元7世纪前后,阿拉伯人手执弯刀打马逼近,日渐式微的萨珊王朝难以抵挡,慢慢消亡在历史的尘烟深处。 当萨珊王朝如日中天之时,拜火教也重新盛起并被尊为国教,萨珊诸位国王均任拜火教教主,塔赫特苏莱曼便是当时拜火教的一处避难所和祭火坛。萨珊王朝灭亡以后,波斯进入伊斯兰化和蒙古化期间,有些拜火教教徒谎称此处是“所罗门的宝座”,方才使其侥幸留下了一片残垣。 ◎宗教性建筑 20世纪50年代末期,塔赫特苏莱曼遗址开始进行考古挖掘。这片遗址地处伊朗西北部火山区的一片山谷之中,北部被里海包围,东边是查勒斯河,南面是阿拉姆特和特格汗姆山谷,西面是一片叫作西菏泽的原始大森林。遗址包括拜火教避难所的主要部分、部分重建于蒙古可汗尼德时期的拜火教主圣堂,以及萨珊王朝时奉献给安哈希塔的神殿。它是迄今为止已经出土且规模最大的萨珊王朝时期建筑,也是萨珊王朝末期最伟大的集合了宗教、政治、文化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塔赫特苏莱曼遗址位于高出周围地面约20米的高地上,四周曾被宽5米、高14米、全长1200米的椭圆形城墙围绕。该遗址的整体布局汇聚了拜火教教义里的水、火、土、风四大元素,尤其凸显出对火和水的崇拜,比如城墙里有两个不同轴心的广场形区域:南广场中心是一面深达60多米的湖泊,湖水由山谷中一处泉眼的水积聚而成;北广场中心是一座古老的火庙,另外还有38座圆锥形的瞭望塔。 最令人惊叹的还是建筑内部有一些用泥土制成的管道,管道完美利用了神殿所处的火山地貌,当大量可燃性气体被导入后再引燃,便会在火庙里形成经年不灭的圣火——似乎塔赫特苏莱曼遗址的每一片废墟,都在努力证明着这里曾是一处较具规模的宗教性建筑。 残破的拱门 斯教 琐罗亚斯德教是流行于古代波斯及中亚等地的宗教,中国史称祆教、火祆教、拜火教,也是基督教诞生之前西亚最有影响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国的国教。琐罗亚斯德教对后来的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有着深远的影响,佛祖释迦牟尼悟道后招收的第一批弟子就有琐罗亚斯德教徒。史学家因其在历史文化上的突出贡献而称其为“世界第五大宗教”。伊朗境内至今保留有五座琐罗亚斯德教寺院,但规模都不大,里面有长年不灭之圣火。 巴姆古城堡 古丝路上的“沙漠之玉” 从方位来看,这里曾是“丝绸之路”和“香料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