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 凡尘的神迹 (第10/16页)
600年,中王国遭受了外族喜克索斯人的侵袭,在大半个埃及沦陷之后,喜克索斯人在阿瓦利斯建立了一座都城,成为第十五王朝和第十六王朝的首都,底比斯也因此陷入了发展史上的第一次衰落。而当阿赫莫斯一世建立了第十七王朝,并在公元前1580年攻占了阿瓦利斯城,将喜克索斯人赶出埃及,法老们又一次选定了底比斯作为埃及的宗教、政治中心。 为了将底比斯建设成为世界上最显赫的都城,法老们不断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掠夺大量的财富和战俘。第十八王朝时期,法老阿蒙霍特普四世开始感受到神庙祭司们对自己王权造成的威胁,决定推行宗教改革,也就是埃赫那吞改革。这一举措让底比斯在此后的20多年中不断衰落,陷入了动荡不安之中。 第二十一王朝之后,随着古埃及统治者内部矛盾升级,爱琴海和小亚细亚一代的海上民族不断入侵,新王国不断衰落,底比斯也难逃厄运。至公元前663年左右,入侵埃及的亚述军队洗劫并火烧了底比斯。公元前27年,一场大地震最终让底比斯古城长眠于地下。 虽然底比斯古城成了一堆废墟,但是这里曾经繁华的文明却遗留下了许多财富。规模庞大的神庙建筑群、帝王谷之中的王室墓葬群,都吸引了盗窃者。进入现代之后,人们只能在卢克索和卡尔纳克一带依稀看到一些底比斯遗址的残垣断壁。 ◎百门之都 如今的底比斯古城遗迹占地面积15.5平方千米,这里的古城和墓地是埃及最著名的古迹。横跨尼罗河中游两岸的城垣,让历代法老都在这里大兴土木,建造了无数的神庙、宫殿和陵寝,试图通过建筑把自己的权力载入史册。 底比斯古城文物——古埃及人的装饰物 底比斯的原名叫作卢克索,埃及人之中有一句谚语:没有去过卢克索,就等于没有到过埃及。这说明了底比斯作为都城在埃及人心目之中的地位,让它来代表埃及几乎是没有异议的。这座古城的建筑规模之宏大,工艺之精湛,令人惊叹,堪称是世界古建筑艺术最为璀璨的瑰宝之一。虽然经过了几千年的岁月流逝,宏伟的殿堂与庙宇都已经湮没在风沙之中,但硕果仅存的庙宇遗址和墓葬依旧让人可以想见当年鼎盛时期的风采。 在埃及人的传说中,底比斯古城一半是给生者的,另一半是给死者的,是生与死相结合的一座城市。古城的东部神殿林立,是生者之城;西部则安置着法老和贵族的陵墓,是来世之都。希腊大诗人荷马曾经赞誉底比斯是“百门之都”,大兴土木、广建神庙也是底比斯辉煌时代的突出特征。相距不过2千米的卡尔纳克神庙与卢克索神庙都是埃及最宏伟的建筑,这里供奉着太阳神,经过数代王朝的修葺,凝聚了古埃及数千年的建筑艺术精华。 底比斯古城遗址 和尼罗河东岸的神庙建筑群相对,在底比斯古城所处的尼罗河西岸的群山之中,古埃及的帝王后妃和达官显贵墓葬群集中在这里。这些墓穴依靠着山势穿凿而成,帝王谷中的法老墓室,有的洞穴可以深入地下100多米,墓道起伏曲折,包括各种厅堂,结构复杂。而墓葬之中的墙壁和拱形天花板上的彩色壁画,则记录了古代埃及人的生活。这些壁画有各种动物形象,也有各类神明,包括古代耕耘、狩猎的情景,宫廷歌舞的情景都展现其中,图案鲜明、色彩繁复,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1979年,底比斯古城及其墓室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法老的祭殿和宝藏 卡尔纳克神庙、卢克索神庙,以及帝王谷中的陵寝,已经足以让底比斯名垂青史。但除了这些让人赞叹的遗迹之外,底比斯作为政治、宗教中心,还有很多祭殿建筑。祭殿是人们祭祀亡灵、举行典礼的地方,法老为了彰显自己的权力,热衷于修建各种规模的祭殿。这些祭殿主要集中在尼罗河西岸,其中以第十八王朝法老阿美涅姆黑特三世的祭殿最为宏大、壮丽,可以容纳数千人,但如今所遗留下来的只有地基痕迹和一块高10米的石碑和高20米的被称为“美姆侬坐像”的法老雕像。 在祭殿遗迹之中,被称为“拉美西姆”的祭殿也以其突出的特色而闻名。这座祭殿属于拉美西斯二世,祭殿四壁与圆柱都得到了较好的保护,比较完整。在塔门宽敞的外壁上,镌刻着法老征战时的胜利场面,在内壁上描绘着天堂里的狂欢画面。在祭殿的露天庭院中,高达19米的拉美西斯坐像高耸,虽然柱廊厅跟卡尔纳克神庙形制类似,但后面的圣堂却未能保存下来。 除此之外,第十八王朝期间的女王哈特谢普苏特的祭殿是保存最完好的,她派遣建筑师在代尔巴哈利的山峦之中选中了一个群山环抱的凹地,建造了一座带有柱廊的三层平台建筑,正面有一条斜道可以拾级而上,代替了通常布置在圣殿前的庭院与柱廊厅的常规设计,因此被称为“最卓越的建筑”。只是这个建筑师因自己的杰作而得意忘形,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