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00页 (第1/2页)
刘晓庆毕竟是内地人,还是演员,认识的香港投资商有限,找的人都不怎么靠谱。 所以说,专业的事情还是应该交给专业的人来办,他们找文隽这步棋算是走对了。 在兰桂坊的一家高档餐厅里,林子轩三人和投资商吃了一顿午饭,席间这些投资商对京城演艺圈非常有兴趣,旁敲侧击的打听着。 既然这三位投资商那么的慷慨,林子轩和姜文就陪着他们半真半假的侃着。 在京城生活,谁还不认识几个部门领导啊,就算不认识也听说过一些轶闻趣事,挑几件聊聊,忽悠这些香港人足够了。 怎么说林子轩也被国家领导人接见过,这点底气还是有的。 在这个时代,香港人对内地的了解极为有限,尤其是京城,总给他们一种水太深的感觉。 吃完饭,大家谈起了正事,这个由林子轩负责。 姜文和刘晓庆都是演员,对这方面不太熟悉,林子轩做过制片人,了解该怎么操作。 在国内的时候,他询问过张艺谋。 对于这种合拍片,投资人的权利很大,导演只相当于给他们打工,他们会委派一个人做代表监督整个剧组,也就是监制。 张艺谋是大导演,拥有极大的自主权,不过监制为了市场有权对剧本提出修改意见,以及在后期制作中拥有最终剪辑的权利。 在内地是导演中心制,以导演为主。 在香港和好莱坞这种商业化运作的地方,导演的权利很小,投资方才是主导者,除非你有足够的资本让投资方让步,姜文显然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林子轩无意改变这种模式,他也改变不了。 这是一个商业社会,国产电影想要走出去,和世界电影接轨,先要学会适应规则。 他要做的是尽力为姜文争取电影制作时的主导权,拍一部他想拍的电影,当然还有导演的酬劳,这个也必须争取。 作为一名新手导演,没必要谈什么票房分成,那不现实,投资商也不会答应,像这种文艺片卖的是版权,没有人会看好票房成绩。 在这个时代,国内的导演都是拿固定片酬。 张艺谋拍摄《活着》拿了80万港币,不过《活着》是大投资,张艺谋是大导演,拿这种酬劳很正常,对于姜文来说,林子轩认为15万港币很合适。 这就是市场,片酬能体现一个导演的价值。 姜文倒是不怎么在意片酬,他想的是电影能尽快投入拍摄,和投资商商谈之后最后把姜文的片酬定在了10万港币,林子轩作为编剧和制片人拿6万港币。 文隽对此表示同意,他明白内地不是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