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61节 (第3/3页)
政府正担心这起由下级军官引起的战火蔓延,造成广州城更大地损失,立刻忙不迭的答应停火。于是沙基的枪声在交火两小时后平息下来,不久海上的炮声也平息下来。 战火平息后双方均开始清点损失,中国方面阵亡军民六十多人。伤一百八十多人,车歪炮台被击毁大炮两座;其中普通百姓死亡三十七人,伤一百四十三人;军人,包括黄埔学生在内阵亡二十四人,伤四十六人。 英军阵亡二十三人,伤三十一人,其中包括中尉指挥官两人阵亡,少尉三人阵亡;英舰中弹三发。阵亡水兵一人,伤三人。 战火刚结束,杰弥逊的抗议照会交到广东大本营,英国在照会中愤怒谴责中国方面首先开枪袭击英军,致使英军招收重大伤亡,要求广东方面严惩肇事的中方指挥官。向英军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否则大英帝国决不坐视。 随后香港报纸报道港督司徒拔电请伦敦发兵平定广州的过激政府。驻港英军司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声称将坚决还击来自广州地任何挑衅。沙面香港全岛戒严,英国新加坡、印度等地总督纷纷发表评论称这是亲苏俄的广州政府在苏俄的指挥向自由世界发起的挑战,呼吁西方国家团结起来共同对付苏俄在中国的代理人。英国人开始从印度向香港增调部队。英国公使向北京政府递交正式的外交抗议,要求北京政府制止广东政府的反英行为。 然而中国民众却如久旱逢甘霖,沙基枪声的第二天,全国各大报均以头版报道广东军民奋起抵抗英军。 “6月23日,英军再次对广州无辜民众开枪,致使大量民众伤亡。英人以为广州亦入上海、汉口等地一样。我军队不会反击,不料我广东军队为英军暴行激愤。奋起抵抗,予英军大量杀伤……。” 北京京报:《广东军民奋勇抗英》 “…….,据外电报道,此次沙基交战,黄埔党军奋勇抗击,英人伤亡惨重,被迫要求停火……。” 上海申报:《予英军大量杀伤,黄埔党军痛击英夷》 “前有林则徐君虎门硝烟,今有党军沙基拒敌,再展我国民士气…….。” 北京晨报:《洗百年国耻,再现虎门雄风》 “五卅以来,洋人在我中华任意射杀我国人,各地军队均束手旁观,唯广东反击,以此可知何人为国,何人为民…….。” 上海民报:《五卅以来唯广东还击》 “政府若不能保护其国民则政府应该下台,广东政府地行为当为北京政府鉴,若执政府不敢得罪洋人,则可让贤党人…..。”政治上一向支持北京政府的北京日报如此报道。 …….. …….. …….. 北京、天津、南京、武汉等地相继发生大规模群众游行,支持广东政府,要求北京政府拒绝英国抗议,为广东提供切实的支援。 各地表示支持的电报纷纷飞向广州,飞向大本营,其中各地实力派也纷纷表态。湖南赵恒惕通电表示如果英人攻击广东,则湖南以全省军政支持;云南唐继尧也表示若英人攻击,他愿服从广东大本营指挥; 浙江孙传芳通电表示若广东战起,他愿帅闽浙健儿为广东后盾。 北京冯玉祥呼吁,若英人攻击广东,则举国上下一体应战,北京应与英国断交,没收英人在华资产,上海、汉口、九江等地则收回租界…..。 第四章大革命风云第二节沙基(四) 第四章大革命风云第二节沙基(四) “沙基事件虽然在广东掀起了新的反英高潮,但英国政府的反应却令人忧虑,如果英国政府真的决定派兵进攻广州,广东政府的军事实力还不足以对抗这种侵略,广州会很快失守。并且进而导致广东军事力量的分裂,广东政府的失败。如果坐视广东政府失败会对我们正在中国的事业产生严重的影响,将使中国人不再相信我们,因此我们必须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就必须增强广州的军事实力,更确切的说增强支持我们事业的军方领导人的实力。目前可以绝对相信的军事力量只有蒋介石将军率领的党军,其他军队都有变节的可能,因此我建议立即增强蒋介石将军的实力,扩大他率领的军队的数量,使他统帅的军队达到五万到十万人,要达到这个数量,必须将五到十万支步枪,两百到三百挺机枪,一百到两百门大炮,以及相应的弹药尽快运抵广州。另外还需要大约五百万卢布的资金。考虑到英国一旦作出对广东政府开战的决定就必然封锁广东各港口,因此这批物资必须尽快从海参威启运……。” 鲍罗廷在沙基事件之后很快对事件的发展作出判断,并立刻向莫斯科发出警报,广州政府有可能被英国推翻。 蒋介石接到庄继华和蒋先云在沙基反击英国人的报告后,顿时呆若木鸡,反应过来的他立刻命令各炮台进入战时状态,同时命令党军一团增援沙基。不过他地命令下晚了。车歪炮台已经自主开炮还击了,但接到命令虎门、猎德、长州等炮台立刻转入战时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