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43节 (第1/4页)
聂士成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这让他联想到甲午战争时期,当时北洋舰队的实力并不输于日本联合舰队,陆军的枪炮也不比日军差,可就是败给了弹丸小国的日本。 甲午之战,聂士成深以为耻,作为那场战争的亲历者,唐健的话让他对这场战场战败的原因看的更透彻。 唐健说道:“说到底,还是国家制度的问题,封建制度已经不再适合中国了,中国必须要推翻满清政府,走上一条富国强兵之路,让以后的中**队不是为皇帝一个人的江山而战,而是为四万万中国子民而战,你明白我的意思么?聂老将军。” 聂士成点了点头,说道:“明白,现在的中国已经不是帝王的时代了,而是一个属于人民的时代了!” 唐健笑道:“呵呵,对啊,所以,就算南北统一了,我也绝不会自立称帝,这不符合历史的潮流,我们应该采取另一种更先进的政治体制。” “司令的意思是说,我们也要想列强一样,废除帝制,建立民主国家?”聂士成问道。 “民主不是说有就有的,经过了满清八股这么多年的荼毒,此时中国老百姓的民治未开,贸然民主的话,反而是适得其反!”唐健说道。 “啊?这也不行?那我们到底应该建立一个怎样的政府?”聂士成有点疑惑,听唐健的意思是说,帝制必定是要摒弃了,可是建立民主政府也不适合此时的国情,那到底要什么样的政治体制才适合现在的中国? 唐健微微一笑,说道:“还是先剿灭国内的北洋新军残兵吧!到时请严复北上,再咨询国内其他的仁人志士,集思广益,讨论一下我们应该确定怎样的政治体制吧!” 聂士成是武将出生,而且博学多才,但是他的思维始终跟不上来自后世的唐健,因而对唐健后面的话一知半解,不过聂士成没有多问,他知道此时唐健心中应该早就有了一个关于未来的伟大版图了吧! 三天后,唐健昭告天下,光绪帝和袁世凯皆染病而亡,同时,唐健命人以满清帝王的规格厚葬了光绪帝,并将光绪帝的遗骨葬于清皇陵。 而袁世凯则以一品大员的规格风光大葬,按照袁世凯的意愿,最终袁世凯的长眠之地选在了安阳。 之所以要将袁世凯的遗骨放在安阳,一方面是因为袁世凯长子袁克定的执意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得到了唐健的首肯。 作为直鲁咽喉的安阳,在袁世凯的宦海生涯之中,可以说是一处风水宝地,众所周知,袁世凯早年考取功名屡次落榜,后投身行伍才渐渐发迹,他的政治生涯是甲午战争后的天津小站练兵,从此才青云直上,戊戌变法后当上了内阁总理,进入了清廷的权力中枢,选在此处是再合适不过了。 五天后,唐健颁布了《告国民书》,宣布南方军全部接管北京,同时将继续清剿北洋新军残兵,凡是愿意就地投降,接受南方军改编的既往不咎,而妄图顽抗到底的则予以歼灭,绝不姑息。 《告国民书》一经颁发之后,在北方各省掀起了轩然大波,山西、陕西有几处的北洋新军表示不相信袁世凯已死,纷纷自立山头,意图和南方军顽抗到底,而位于江苏两省的曹锟部也表示不相信袁世凯已死,准备继续顽抗到底。 在剩下的北洋新军里面,以曹锟部的势力最大,其他分散在各地的北洋新军纷纷以曹锟马首是瞻,准备在安徽等地集结,筹划一次大的反攻。 不过,袁世凯已死,北洋新军始终是群龙无首,袁世凯之后,再也没人有能力全统北洋新军,曹锟虽然收拢的一部分的北洋新军,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的北洋新军接受了投降,在山东,河南等地相继有六万北洋新军接受了南方军的和平改编。 一时间,南方军的势力发展到了顶峰,兵力足足有二十万之巨,歼灭曹锟了五万多人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写到这里了,大家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到底新的国家该采取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是君主立宪,还是议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