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14章:进驻泉州港 (第2/2页)
簇,绵延数里,气势磅礴。 其中最庞大的,还得说是属于唐人的福船,长十三四丈,宽四五丈,高四五丈,桅杆又有十余丈,其余船只和它比起来,都得算是小巫见大巫了。 又有各色蕃船穿插其中,形态各异大小不同,充满了异域风情。 虽然船多,却是不乱,在载有大唐官员的小船的引领下,或进港,或出港,或者上货,或者卸货,进退有序。 岸上人流如潮,熙熙攘攘,摩肩擦踵,仿若集市。 除了大唐本地人外,更有高鼻深目身着亚麻服饰的大秦人,浑身如黑炭牙齿赛白雪的昆仑奴,个头矮小神色彪悍的扶桑人……还有众多叫不出名目,身着各种奇装异服地番邦人。 然而,这么多不同人种,不同语言,不同宗教的人,却都能在此和谐相处,各取所需。甚至在当地众多“舌人”的帮助下,与他人交流无碍。 饶是崔耕两世为人,见到这副胜景都不由得目瞪口呆,驻足叹道:“果然不愧是天下第一港!” “不,不,不,这位上国将军,你说错了。” 旁边一个身着白袍的金发蕃人正巧路过,忽然停下了脚步,操着极为流利的唐言纠正道:“我承认这个港口很大,很繁华,但是在遥远的西方,我的祖国,有一座港口比之丝毫不差。这个港口的名字叫做亚历山大港。” 崔耕虽然之前没听人说起过亚历山大港,但在那场大梦中,却对此港知之能详。 他淡然一笑,反唇相讥道:“一千年以前建立的亚历山大港,的确可称伟大,它也的确曾是世界第一大港。不过可惜了,此港屡遭战火,如今已经大不如前。现在要说能与我泉州港比肩,着实勉强。” 那蕃人脸色骤然一变,道:“亚历山大港和此地相隔何止万里?你怎么知道的?莫非你认识我的族人?” 崔耕嘿嘿一笑,傲然道:“我们唐人就是这么屌!不出门全知天下事,这有什么值得奇怪的?番邦人,我大唐地大物博人杰地灵,你还是不要少见多怪为好。” 又微微一扬了扬下巴,道:“本官还有军务在身,这就不跟你闲聊了,告辞!” 崔耕装完逼就跑,功夫不大,就跟上了郭恪的队伍。又过了一刻钟左右,泉州折冲都尉府就在眼前了。 崔耕曾经听沈拓介绍过,此地的府兵早已被调走,唯有几个杂役在维持府邸的正常运转,会有一个姓林的兵曹吏负责与他们交接这座府邸。 当即,走上前来,吩咐那看门的老卒道:“快去报予家林大人得知,就说……” 话刚说到这,就有一身着锦衣,腰悬白玉佩的年轻人走了出来,高呼道:“来了!来了!” 不待崔耕看清来人,便见着这年轻人奔至郭恪面前,行了一个大礼,道:“见过郭都尉!卑职林闯,忝为泉州折冲府兵曹吏。眼下是由卑职率编外役卒三十人,留守折冲府。今日正式与郭都尉交接泉州港驻防。” 崔耕:“……” 郭恪与几个府兵站在一起,盔甲并不鲜明,微微一愣,道:“你认得本官?” “郭都尉,你忘啦?”林闯自个就站起来了,颇为兴奋的比划着:“咱们俩之前见过啊!就是在我姐夫的家宴里面,那天就九月初七。我主动给你敬酒,你一饮而尽,还夸我朝气蓬勃前途无量呢!” 见郭恪还是面露疑惑之色,林闯又着急地提醒道:“我姐夫,就是刺史府的录事参军,沈拓。” “原来是你!!!”郭恪和崔耕异口同声地说道。 崔耕看清林闯面貌之后终于想起是谁了,难怪看着这小子点面熟。 他不就是沈拓的小舅子林三郎吗? 想当初假酒案中,这小子掺了一脚,要不是邀天之幸,方铭送了匿名信,让宋根海误把他当成了冒认官亲的小贼,自己恐怕得吃一个大亏。 奶奶的,怎么一段时日不见,他也入仕了?这还真是上头有人好做官啊! 前些日子还是富家公子哥儿,如今却摇身一变,成了泉州折冲都尉府的兵曹吏。 这兵曹吏在军府中看似权位不重,却是实打实的九品文林郎啊!正儿八经的大唐公务员序列。 崔耕围着林三郎身边转了个圈,乐道:“呦嗬,这不是林三郎吗?这还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 “原来是你……” 林三郎也终于看清,并想起来,眼前这位新来的崔长史竟然也是“老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