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18页 (第2/2页)
带队的第一场比赛就取得了胜利。 比赛里也有很多可谈的,比如说米尔沃尔一直比较危险,第一个球运气成分比较大,米尔沃尔的防守倒是很稳固,没有给伊普斯维奇太多机会,和张扬直接相关的,就是最后一个换人,柯蒂斯·威斯顿的出场,让许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但最终证明,换上柯蒂斯·威斯顿是正确的选择。 现在媒体们有了更多的话题。 记者们提出,关于他个人的问题,也大多没有意义。 比如说“你是怎么想,这么年轻就当教练的”,“你有考取教练资格证的打算吗”,“如果离开米尔沃尔,你觉得自己还能找到一份教练工作吗”。 这些问题都让张杨眉头直皱。 他忽然发现英国媒体,不仅仅善于炒作年轻球员,也喜欢为难年轻教练,尤其是为难,他这样一个来自中国的年轻教练。 “他们或许是嫉妒我,这么年轻就当主教练?还是不能接受?希望看到我带着失败离开?” “或者,他们认为,中国人当不好教练?” 张扬一边应对着记者的提问,一边在心里仔细的琢磨着。 他得到了两个结论—— 第一,大部分记者不相信一个二十出头的中国年轻人,会有能力做好职业球队主教练工作。 第二,一小部分记者没有这么想,他们只是出于不愿意相信的“嫉妒”。 前面一点的关键,不在于“年轻”,而在于出自“中国”,如果他是个英格兰人,或许这些记者们根本不会去针对,而是进行大肆吹捧一番,然后给予球迷十足信心的强调说,“英格兰未来四十年,不会缺少出色的足球教练”。 后面则纯粹是不愿意相信。 那就像是前世在新闻上,看到“00后年轻人进行创业”,并担任公司CEO,当一个年纪小一些的人,看到后大概会觉得很振奋,近而联想到自己的身上,同龄人都当了CEO,自己以后也会出类拔萃吧? 年纪大一些人,就不太愿意相信了。 即便这个00后已经取得一些成功,可又能怎么样呢?他是真有本事吗?他是真有能力吗?一个还在校园里的学生,就应该去好好学习,怎么不务正业的去创业呢? 当出现不好的新闻,各种抨击、质疑就接踵而来。 他的情况很类似。 张扬思考这些的同时,也理解了台下记者们,为什么会如此的针对他,但不论是什么原因,就像是米尔沃尔的队歌一样——老子不在乎!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不论台下记者怎么变着花样去提问,张扬要么就从容应对,要么就以和比赛无关为由拒绝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