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71节 (第1/3页)
第241章 关联 尽管燕州战事已毕, 代王的嫡次子还是进了京。 在幕后庆王那里稳下来之前, 若是太快收手反而太过显眼引起警惕。 不过这件事商量到最后的结果是, 秦瑞在京待一年后回代地, 其他并无不妥之处。秦瑞跟随石应徽沈迟等人一同回的京, 代王只叮嘱了在京城需谨慎守礼, 并无任何不满以及怨怼之意。 不过送行时众人倒是看到代王面上明线隐忍着的不舍之情。 沈迟收到过江怀璧的信, 看着代王的做派眸色深了深。这是做给那幕后人看的,也是做给京城看的。 入京后景明帝设了接风宴, 席间论功行赏,凡是有功之人皆已封赏。至于两个月便从筑安县被召回来的沈迟, 基本无人提过,也未有人问过他回来当如何。 长宁公主只顾着看自己儿子有没有受伤之类的, 其余暂且都搁下了。 沈迟朝殿中望了一圈,看到翰林院的一部分人, 却没发现江怀璧的身影,心底不免有些失落,直至散席还有些心不在焉。 景明帝席中未曾提及他,之后却直接单独在乾清宫见了他,言谈之间倒更像是当初以表兄弟相称时候的模样。 但沈迟深知早已不复当初, 心里只能愈发提高警惕。 “你走后姑母是三天两头来宫里向朕打探消息,你这若是如寻常人外放个两三年, 姑母怕是得吃了朕。”景明帝语气轻松,随即挥手让他坐下。 沈迟谢了恩轻笑道:“陛下是知道的,微臣从小被惯坏了, 母亲什么都舍不得。” “你当初可是跟朕说姑母同意来着,如今看来不过都是你耍的小心眼,”景明帝斜睨了他一眼,没等他接话,直接将殿中所有人都遣出去,顺便命齐固在外面看着,然后才沉声问,“燕州此行可有收获?” 沈迟颔首,将信呈了上去,道:“此前大多数消息微臣都已送回京了,这些是最后一封,较为重要。” 景明帝打开信之前不咸不淡地说了一句:“朕还以为你真打算在燕州待三年回来。” 沈迟没说话,心道要真待三年,那可黄花菜都凉了。 他去费心思查的其实没多少东西,信中内容相较于之前几封写燕州异常的信要详细得多,大多是燕州北部各地一些情况。看上去没有太大用处,实则正方便自细微处入手,将燕州那边及时弄清楚。 原本此次燕州一战便是有问题的。 景明帝看罢却并未多说什么,只提起另一件事:“石应徽告诉朕,此次燕州之战中你功劳最大。” 沈迟谦虚:“不敢居功,石将军的兵领得好。” 景明帝瞥他一眼:“石应徽只说了十月十五那一晚燕州遇袭的事,若非你出计怕是燕州难保。……从前倒是没发现你有这样的本事。” 沈迟默了默,终究没接话。其实若从后来看,幕后人的目的根本不在燕州,而在代地。且北戎出兵仅为一个部落而已,幕后人既然意不在此便不会让北戎倾囊而出,达契部落再嚣张也不可能脱离北戎,是以由幕后人主使的这一战势必会以大齐胜利告终。其中过程全都是给京城的景明帝看的,观望他的态度。 “石应徽一早便上了折子为你请功,又加上姑母进宫频繁,否则你以为朕能让你这么轻松地回京?” “那……陛下若觉得不合适的话,可将微臣再调出去。”他看着景明帝起身将那信丢进一旁火盆中燃烧殆尽,又转身过来。 “不必,本也没想着真让你在筑安待着。有功当赏,礼部你估计也待不下去,那便去顺天府罢,朕说过会给你机会,你自己好好把握。” 沈迟惊了惊,默然片刻有些犹豫:“怕是要引起众人不平……” 景明帝声音平淡:“不然你就滚回燕州去。” “那还是别了吧。”他宁愿待在京城,起码离自己的目标近一些。 后来便没什么要紧事,景明帝同他说了一些京城中的事,虽说不多,但沈迟甚至他所言每一件背后都是盘综错杂。 原就想景明帝那样疑心重的人如何会对他放下戒备,纵使提前知道了他隐瞒,却也始终耿耿于怀。这些年又不仅是他隐瞒,景明帝又何尝不是时刻在与他做戏。 那景明帝的目的呢?他一个帝王,向来事事考虑周全,算来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