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九十二章 千丝万缕 (第2/2页)
赵伍笑道“我的记性可是很差的,没人提醒,说不定真的会丢三落四。” 白庸也笑道“咱们人多,有时候是吵了一些。可这个时候,你要是真丢了东西,咱们也能捡起来。最重要的是大家心往一块使,结果就不会太糟糕。” 赵伍道“白先生明见万里,可以做我的老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赵侠教给我的更多。不过”白庸话语一转,“这是儒家孔子的教诲,赵侠好像是道家的弟子,这里用倒是不贴切。” 赵伍摇头道“有什么不贴切的?孔子治国的那一套确实是有些不合时宜,不过他待人处事的原则,还是很值得学习的。当然了,道家的学问自然是一等一的,可也未必都对,咱们也是‘其不善者而改之’罢了。” 白庸道“赵侠这么小的年纪,就能不拘于一家之言,实在是难得。当今世上,儒墨并称为当世两大显学,墨侠和儒侠的名头如雷贯耳。如今看来,道家侠客也是独领风骚,不弱于人。” 赵伍呵呵笑道“咱们要是这么互相吹捧可就没玩了啊。老实说我道家的经典学得还不怎么到家呢,再谈下去可就要露馅了。不过话说回来,我对先生的也很好奇,如此才具,居然被困于城南陋巷,实在是匪夷所思。” 白庸苦笑一声道“这确是有难言之隐。”说罢叹了一口气道“说起来我不多嘴也是有原因的,祖上曾经为此吃过大亏,后患流传几代。” 赵伍道“既然不方便,就不用多讲。咱们交朋友贵在交心,也不一定要把祖宗八辈都拿出来晒晒。” 白庸道“没什么不方便的。老实说到了今天这个地步,我更加得说说了。也好叫别人评评理,到底是谁的错。” 赵伍哦的一声,顿时来了好奇心“愿闻其详。” 白庸缓缓出了一口气,道“我家先祖曾经是营造大梁城的大匠。当年先祖利用周遭水网密集的交通优势,举国之力,耗时十载,督造了这座当时的中原第一重镇,风头甚至盖过了齐国的都城临淄,堪称为第一城也不为过。只是福兮祸所依,如你今日所见,大梁因水而兴,也要因水而灭。” “当时正值大梁城督造完成。魏王大喜,本来要重赏先祖。但是先祖在大梁建成之后,理所当然地要为水攻而忧心。而这一点,由于受地理限制,几乎是无解。先祖出于尽职尽责的考虑,向魏王上了一道奏章,重点提到了此事。” “当时魏国国力如日中天,只有他打别人的份儿,六国谁敢招惹魏国?而且大梁城宏伟坚固,水陆交通又很便捷,魏王早有意迁都,先祖这时候上这道奏章,自然大大扫了魏王的兴。一国都城要是遭到水攻,那岂不是说魏国要亡国了吗?魏王大怒,下令道如果真的有那一天,就从你们家开始。魏王惩罚先祖的后世子孙,都要居住在城南之地,不得擅离。就这样,限制传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