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34页 (第2/2页)
到纽约的他们来说,想要单独完成这些工作根本不可能,还需要当地华人的帮忙。 华国大使馆给他们介绍了一位纽约通,帮着剧组处理相关事务。 这人叫做陈青,四十岁左右,来到美国有十年的光景。 他在国内学的是绘画,毕业于华国美院,举办过个人画展,颇有名气,后来到美国留学。 “我当时觉得自己不错了,过不惯国内那种教条沉闷的日子,就想着到国外凭着咱这手绘画功底怎么着也能混个艺术家吧,来了之后才发现纽约最不缺的就是所谓的艺术家。”陈青自嘲道,“你看看这条街上的人,说出去自己都是艺术家,有人还有自己的工作室呢,其实就是地下室。” 陈青正领着林子轩和冯小刚来看地下室,这里位于曼哈顿区第一大道和第二大道之间,聚集了一批不得志的艺术家,旁边还有艺术博物馆。 在街上能看到不少艺术家在售卖自己的作品,林子轩是看不懂,也没有兴趣。 “趁着现在便宜捞几件,他们中间兴许能出毕加索呢,那就赚大了。”冯小刚说笑道。 “那也要等他们死后才值钱。”陈青不客气地说道,“我以前和他们一样,心比天高,总觉得自己画的都是艺术,价值连城,就是没人懂得欣赏,后来等我没钱吃饭,饿了几天后终于想明白了,艺术什么都不是,还是富兰克林最实在。” 陈青帮林子轩办事是收费的,并不是义务帮忙。 他早就不画画了,帮着刚来纽约的华人找住处,介绍工作,就这样成了纽约通。 “那怎么不回国呢?回美院继续画画呗。”林子轩不解道。 “见识了国外的繁华谁还愿意回去啊,回去被人笑话啊?”陈青不以为然道。 在八十年代,一批受不了国内刻板生活的艺术家们兴冲冲的来到美国,想要呼吸美国自由的空气,不过现实是残酷的。 他们生活在纽约社会的底层,过着贫困的日子,抱怨着没人欣赏,认为是社会不公。 有些人做出了改变,变得现实,有些人变得暴躁和神经质,完全以自我为中心。 在陈青的叙述中,一个艺术家群体的缩影显现了出来。 “这才是真实的素材。”冯小刚感叹道。 这只是一部分华国人在纽约的生活,还有人从底层做起,一步步的奋斗,改善自己的生活,不过在以白人为主的社会里,很难得到晋升和发展。 “你们要拍的故事我大概了解,这种事在纽约太普遍了,每天都有人发财,也有人破产。”陈青无所谓地说道,“不过就算是破产,也不会回国,在国外生活久了,没办法适应国内的生活,你们来这几天应该有感触吧,在纽约下顿馆子就是国内一个月的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