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福宁殿_分节阅读_114 (第2/2页)
本就是个破落侯府,偏要出来多事。 “魏郡王与宝宁郡主,那是陛下的王叔与亲妹妹,助陛下实乃理所当然。咱们也不能在他们身上做文章。但是武安侯府,倒也可以做些文章。” 右仆射点头,补充道:“臣也是如此想,娘娘,谢家六郎得陛下重用,这回甚至也被派去辽国。恰好陛下近日来身子又不好,娘娘您说,若是这个节骨眼上,武安侯府出了些事儿,在辽国的谢六郎还能安心为陛下办事吗?谢家旁支众多,便是在东京城的谢家人也将不平哪。” 孙太后眼中一亮,又道:“武安侯府能出什么事儿?谢致远最为老实。” 左仆射笑:“范十悟老实不老实?不也得乖乖去安远县。” 右仆射点头:“御史全听娘娘的,还不是指哪打哪儿?” 孙太后终于松下一口气,露出笑意,对左仆射道:“是你的侄儿当差当得好。”那位参范十悟的御史,正是左仆射的亲侄儿。 左仆射行礼:“是娘娘给他机会,他还年轻,又懂什么?倒是武安侯府,臣以为,这回不妨来个狠的,光是参他个品行不端又能如何?谢致远本就无实际差事,侯爵人家也不靠这吃饭。” “那——” 左仆射抬头看她,再笑:“娘娘,于侯爵人家而言,何为最为重要的?” 孙太后拧眉:“他们家的武安侯,是世袭罔替的!” “前朝无数的世袭罔替,结果如何?”右仆射笑道,“娘娘,一朝天子一朝臣。”他不能妄议祖宗之法,但要他说,老一套早该抛去!孙太后若早能打破祖宗留下的传统,又何至于憋屈至今? 想造反,就要有造反的样子!这般犹豫不决,哪像造反? 偏偏孙太后想造反,却又不敢担“造反”的名头,当真无趣。 说罢,他见孙太后依然有些犹豫,便又道:“我大宋使官此番去辽国,来回也就一月有余,还请娘娘早些下定夺。” 左、右仆射说了该说的,便先退下。 孙博勋留了下来。 孙太后抬眼看他,叫他:“父亲。” “娘娘,方才他们俩有话不敢说。臣却是敢的。” “父亲但说无妨。” “只要赵琮死,这些烦恼,便不是烦恼。六年前我便劝你杀了他。” “父亲……” “臣已得消息,赵琮再次病倒,这是老天开眼。娘娘可还记得,不过十日,便将是他十六岁的生辰礼。机会,可只有这么一回。成大事者,最怕优柔寡断。还望娘娘早做打算。”孙博勋说完,起身欲告退。 “父亲。”孙太后叫住他,“中秋节庆时,你与母亲带上哥哥、嫂子与大郎一同来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