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96节 (第4/4页)
塾里了。余下的实在日子艰难的,虽则不要学费,还得有住的地儿,还得吃饭,恐怕连算都不敢细算。再有一多半大概根本就没觉着这读书上学堂的事情同自家能有什么干系,他们就没往这上头转过念头。” 夫人听了道:“你这手是伸出去了,想帮人一把还得人也伸过手来才成呐!这可怎么闹,难道还一家家劝去?上赶着的不是买卖,更不成了。” 县令也挠头,结果没过几天,他听说有人给他分忧了。 南城的小书楼最近出了个抄书的活计,专给学堂里的学生开的。早上上完了课,学生们吃完午饭就去边上的书楼里,到柜台那边先写几个字瞧瞧,若果然端正的,便能领一份纸笔和当日要抄的书。下晌写不完也没事,都登记了名字的,把纸笔一交,第二天还能接着干这份活儿。 抄完一篇,拿去给书楼的先生们验看过,果然无误的,就能得一份抄书银子。 这书他们有个名儿,叫做“生抄书”。也不知这“生”是说“学生”呢还是“手生”。 按篇抄好了,给订在一处,就又成了一本书。照样放在书架上供人借阅,省得一本书几个人想看时还轮不上。 大概算算,这些上了几个月学的娃儿,真塌下心来做这个,大概半天能赚个十几文。别的不说,至少够一顿晚饭钱了。 知县大人知道了这事儿,有心叫方伯丰进来细问问,可想想还是罢了。 只是私底下同夫人嘀咕:“若是每日有一百人去抄书,一天就是一两多银子,一年就是三五百两,这可是个只出不进的买卖,他们那书又不卖,不过放那里还接着借人看罢了。且平日人进去借书看阅也是不花钱的,他们家还得白搭一处宅子、几个人手,这都是常年的耗费。这可真是……” 夫人便笑:“你记得年底分年钱的时候多给方司长分一些,也好贴补贴补。” 知县大人听了这话皱了皱眉头,忽然咧嘴笑了起来。 夫人一看他这神色,就替旁人担心,问道:“你……你这又算计上谁了?” 知县大人笑笑道:“我做什么要算计谁去!只是这样的民间好事,不该叫人知道知道?且这样的书楼模式,别处也没有过吧?我写了回京,叫他们都开开眼!”说着就眯起眼睛嘿嘿嘿地笑起来。 夫人抖了抖肩膀,心知他这是打上朝廷的主意了,幸好不是要往世交故旧里去,要不然自家那几个只怕没一个逃得过他的魔爪。倒不是说他多精明过人,实在是这人脸皮厚的很少有人能比得上,尤其是那样出身的人里头。 其实知县大人真是太过多虑了。那家子一年从绒料和菌生板上来的就远不止这个数,何况还有个打娘胎里出来就觉着“自己的能耐万不能白给”的阵灵转世。 ——这阵子京城灵都丽川几处的世家大族发现亲戚来往时候多了许多稀奇的笺子。泥金压线的、施粉加蜡砑光的、尤其那些印彩的,一枝藤树瞧着好似活的一般,——上头深深浅浅的绿都不晓得用了多少种。世家子们多好此类光鲜妙物,便是再贵些,也不算什么。 德源城和乐坊的一处宅子里,一小小子同一小姑娘商量:“妹妹,我们就做一套节气的花笺,这画图和配色就靠你了,材料我给你寻去。” 小姑娘就点头:“行!阿婆说我画得还不太成,不过拿来做印花模子应该够了吧……嗯,应该够了!” 宝贝儿,你知道你家阿婆觉得“画得好”的人,这天下拢共有几个吗? 燕先生听大管家来报了几次,忍不住这次上课的时候问起湖儿来,“怎么这么一心要做买卖了?!” 湖儿笑道:“从前觉着银钱也没什么用,大概也就留在家里防着往后挨饿。这回开了书楼,发觉这银子用处大了去了。只要一些些,就能叫许多人往后的日子换个样儿。所以要挣些钱来往后更多法子花出去。” 燕先生失笑:“那你又怎么就盯着这些人的钱挣呢?” 湖儿道:“我娘说了,这钱不过是个标记,能从越多的人手里流过,才越活越有用。那些人家太过有钱了,都存在自家银库里就成了死钱。我给挖出来,交给那些等着要拿去买米面鱼肉和厚衣裳的人家,就是救活了那个银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