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52节 (第4/4页)
这个怀疑,太子从来都清楚陛下的底线,怎么会蠢到主动踩过界。 不过老大人没有纠结多久,因为随后东宫格局的一系列变化清晰的指明了一切的罪魁祸首——孟家。 孟家那俩官迷居然辞官了,这里面要是没有其他人的授意,黎涣中能把头拧下来当球踢。他千算万算,就是没料到孟老太爷沉寂多年之后居然再次出手了,那位要是愿意正儿八经的指点东宫,那肯定是求之不得啊。可瞧着太子这几年的走向,黎涣中后知后觉太子好像踏上了一条斜路。欺上瞒下,构与心计,这压根就不是一个正常的储君该有的作风。 他劝过无数次,居天下者,当行煌煌大道,方可定乾坤,福社稷,太子每回听这话都是顾左右而言其他,要不就是自承受教,要么就是笑而不语,以前还愿意敷衍他,现在瞧着那眸中时不时闪过的暗芒,黎涣中岂能不知这位储君已经听烦了…… 东宫这几年进出不少人,就算黎涣中再怎么刚硬,他也不能把里面所有居心不良的人都给筛出去,何况其中不少还是陛下钦点入东宫潜邸的,背后代笔着诸多势力对东宫正统的支持,他不怕得罪人,可太子,唉…… 有时候,老大人也会怀疑以前是不是自己教错了,他把当初的太子教的至情至性,心肝胆都剖在外面任人打量,自以为是无愧于心,却招来陛下十几年的厌恶不喜。嘲讽的是,自从太子学会藏没自己之后,不过三年功夫,朝堂上下居然一片贤明之君的赞誉。太子什么都想做的时候步步错,太子什么都不做的时候,尚未启程阳光大道就已经在前面铺好了,每回一想,就让黎涣中觉得自己可悲可怜呐。 老人家在东宫熬这几年心血也都快用尽了,之所以还不辞官,一来乾封帝和太子不放人,二来他得为东宫再掌掌眼,挑选几位宰辅清正之臣,不能让那群魑魅魍魉把太子身边的位子都给占尽了,否则他老头子死了都闭不上眼! 东宫藏书阁,黎涣中今日早早就到了此地,等着太子领进来的人,原本就一个赵秉安还不足以请动他老人家,只是永安侯府一门两位朝堂干将传闻都与这个侄子关系密切,尤其赵怀珏,那可是好友沈一鸣的得意门生,太子要能得其真心襄助,将来贤君良辅,大业可期啊。 “明诚见过太傅大人。”赵秉安进门之时便抛去了心中所有杂思,精神专注的施礼见人。 “毋须多礼,老夫与你师傅也是多年的交情了,想当初他可是信誓旦旦的说再也不收徒了,难得你小子居然能让那头老倔驴吞了自个儿的话。”邵雍教徒弟着实有一手,且不提分布两广各道的地方能吏,就眼前这个小的,也不是什么简单的人物。面容坚毅,两目清敛,行走间自带气度而不跳脱礼法,可见心里是个有主意的人。 关乎师傅,赵秉安就更得慎重了,邵雍已被扣在京城近十年了,再不扶持太子上位,他老人家有生之年恐怕就真的别想再见湖湘风光了。再说了,他那些师兄们的遭遇要是让师傅他人家知道了,非气死不可。 “黎老过誉了,明诚愧不敢当。” 话虽回的谦卑,但赵秉安这两年做的事可高调的很,不管是在国子监求学还是下苏州办差,件件都可见其心思之缜密行事之果决,最可贵的是这人平时并不张扬,黎太傅派出去暗查的人回报,私下作风更见沉稳低调,按说这妥妥的就是能臣干吏的料子,理当不会让黎太傅有何不满才对。 可偏偏太子没把刘谙那件事瞒住,当初私下议论苏阁老的时候没注意随口说了一句,让黎太傅听出话脚之后一拖二二拖三便把赵秉安卖了个干净。 前朝官员虽说不是一定要与后宫宦奴势不两立,但自古以来过往从密的那肯定也不是什么好事,再联想一下赵家那小子背后牵扯到的势力,黎涣中觉得自己非见一面,辨辨忠奸才能放下心。 现下看来,这少年虽说行事手段偏小道了些,但人品还是可以的,至少比夏家那几个糊涂东西强多了。 太子一开始还担心这太傅又犯老毛病,不分场合撂人脸面,这下瞧见他与赵秉安相谈甚欢,倒是舒了一口气。私下打量赵秉安的眼神也亲近了三分,能让他这位太傅满意至少说明此子不是心怀叵测之人,而且甫一入营就为他连立两功,绝对算得上能干了。 …… “胡闹,夏铖小儿何等资历,居然也敢奢望礼部从考一席,简直痴心妄想!” 这夏家就没几天不折腾的,赶完了小的来大的,真够要脸,黎涣中气得手都发抖。 赵秉安没有抬头,不敢去看太子那尴尬的神色,他恭敬且快速的给黎涣中倒了杯茶水,然后跪地大礼陈情。 “黎老容禀,此议乃明诚所提,与殿下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