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29节 (第3/4页)
细,难免往深了想,消息一传十、十传百,楚王不得不背上谋逆的名声。他忙于应对朝臣声讨时,齐王等人暗中鼓动世家,制造出不利于楚王的阵阵非议。楚王不像齐王那般会说没用的漂亮话,一句“本王绝无二心”从早说到晚,却没能说服几个人,直是焦头烂额。 可贺珲没想到,楚王竟然真的从未觊觎过皇位。因此,他觉得再跟着楚王,已经没有前途,索性赌上一把,趁乱下手劫持惠帝,自领一军奔入长安城。他手中有惠帝,有恃无恐,发出消息,要与楚王、齐王三分天下而治。 楚王百口莫辩,终于被以齐王为首的诸侯王,用铺天盖地的流言,彻底打成了乱臣贼子。 贺珲怎能从楚王眼皮底下,命令他的府兵行动? 原来,楚王向来遵章守制,从未豢养不在册的私兵,是故手下府兵数目不多,又因为他治军严苛,不少人捞不到油水,心中早有怨言,便轻易受了贺珲蛊惑,抛下楚王奔入长安城。 如今,楚王手中缺兵少粮,有受贺珲与齐王两面夹击之险,不得办法,只能带兵渡河过江,去往淮南王梁允的封地,请自己足智多谋的弟弟帮助解开困局。 宗室中人联合起来,三请齐王入朝主政。 齐王假意推辞,最终难却盛意,再度入主洛阳,加封了三个子,梁腾、梁信、梁羽,派遣他们各令万军,分据幽州、青州、许昌。 四月,宗室诸王、幽州刺史伊涛多次上书,推举齐王为盟主,不论匈奴战况,只请他先行讨伐贺珲及楚王。 齐王再三推辞,最终“不得不”接受了众人的推举,为自己九锡,增兵至三万,又暗中养兵一万,手中府兵远超过天子私兵,势力空前。 但齐王似乎并没有救援天子的意思,自他入朝主政以来,大肆分封自己的党羽,更改了朝廷选官用人的旧制,俨然已将朝廷当作自己的王府,而且十分乐在其中。 自此,一道长江划破中原大地,北方贺珲挟持惠帝拒守长安,宗室诸王拥护齐王执掌朝政,南方楚王与淮南王得江南世族拥护,并不承认齐王的统治。 万里河山,胡人尚未侵攻,便已不攻自破了。 五月,楚王旧部澹台睿明,以迎接楚王讨伐国贼为名,在馆陶起兵。此人久经沙场,用兵如神,不过半日就占领了县城,自称“大将军”,收编各路兵马共万余人。 青州即将有兵戎之祸,白马和岑非鱼是齐王的眼中钉,断不能关起门来与世无争。两人早已商议过,等到此时,便决定带兵投奔澹台睿明。 ※ 五月仲夏,乍暖还寒。 昨日还是艳阳高照,蝉蜩从泥地里爬上树梢,胞饮晨露后放声高歌,吵得人心浮躁。今日却忽然变了天,暴雨瓢泼似地落着,仿佛是天垮了下来。 待到午后大雨停歇,红日复出,日光洒落朦朦云雨中,滤出一道横贯长空的赤练。 清河城白沟两岸,十里榴花明艳如火,斑驳绿苔上落英缤纷。可惜广袤农田要人耕种,少有佃户留心看花,榴花残瓣在岸上积了一层又一层。 忽而风起,扬花漫天,仿佛仙人采来晚霞一片,正在河岸便舀水浣纱。 白马将岑非鱼插在自己头发上的一支榴花摘下,收入衣襟中,理了理衣袍,拍掉在河边打闹时沾在衣摆上的花叶,一挽银枪,大步流星走上校场中央的点兵台。 日头毒辣,将校场变成了一个蒸笼。 熏风扬起未消的积水,在炎阳炙烤下,化成热腾腾的蒸汽笼罩在数百名士兵身上,模糊了他们的面目,让一切看起来都有些不真实。 白马甩掉鼻尖的汗珠,抹了把脸,慷慨激昂道:“诸位是我府中兵士,更是大周百姓,如今国君被掳、奸臣当道,若我等不守大道,而作那趋炎附势之辈,只怕国将不国。若乱世一开,中原大地必会生灵涂炭。” 以前,白马总觉得成日将“大周”“国君”挂在嘴边的人,多少都有些虚伪做作。但当他摆脱了奴隶的身份,站在高台上,眼中看到的自与从前不同。 白马将手中银枪举起,朗声道:“从来天无二日,国无二君,齐王篡逆,当受天下共诛!尔等可愿与我起兵,投奔于馆陶起兵的澹台睿明,恭迎楚王,勤王平乱?”他作此番陈词,俱是发自内心,没有半点虚伪,听得人热血沸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