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七十二章 魔怔 (第2/2页)
消停许多。 从金陵到常州,一路上都是官道,二百四十里,中间路过镇江府下的长宁县、曲阿县。 众人每日行四十里,第三天就到了长宁县。 前一晚在野外路宿,吃的干粮,这一天少不得进县城补给。 县城门口设了城门税,薛孝拿了盖了金陵府县官印的路引,车队顺顺当当进了城。 城门口就要给车队落脚的脚店,车队就到安置在这里。 那十个熟伙计是走惯这条道的,直接跟脚店借了两个灶,自备吃食。 这也是跑商规矩,怕“饮食不洁”。 霍宝则是借着品尝美食为名,拉了水进与薛孝出来。 这长宁县不大,可这里有两座名山,一是道家“第一福地、第八洞天”的茅山,二是被称为“律宗第一名山”的宝华山。 道佛两教在本地源远流长,似乎没有弥勒教发展余地。 实际上,真的如此吗? 三人前往本地一个以素食为名的老字号酒楼,路上就目睹了不少好戏。 街上跑来跑去几个顽童,手中拿着糖人,口中喊着“金刚降世、天下太平”、“金刚降世、天下太平”。 这句话的意思,与“明王降世、天下太平”意思大同小异。 因为“明王降世、天下太平”中的“明王”,指的是未来佛—弥勒佛的“忿化身”大轮明王,大轮明王又称大轮金刚。 霍宝脚步顿了顿,看着那孩童手中的糖人。 “宝兄弟想吃了?前头有,咱们去买!”薛孝见状道。 霍宝点点头“好,去买。” 糖人摊子就在拐角,三人走了过去。 糖人摊子前,一圈孩子簇拥个中年儒生。 “宋先生,我要那个大号糖人!” “好!” “宋先生,明儿你还来么?” “来!” “宋先生,我去喊我弟弟,你别走。” “不走也,不走哉。” “就说那两句么?要不吃两个糖人,说两句呗?” “一句足矣!” 霍宝、水进都留心起那儒生来。 这儒生穿的寒酸,瘦得脱了像,皮包骨跟骷髅似的,站在那里直打晃。 这人叫孩子们散布谶语,明明是居心叵测之举,可这瞧着又像是儿戏。 这人,是弥勒教徒? 这里是长宁,道佛兴盛之地,光天化日之下弄这些“邪教”,就不怕道门佛门不容? 这般无遮掩,是不是太蠢了? 薛孝不耐烦等,拿出银豆子,递给那做糖人道“先给我们做两个!” “我们先来的!” “就是,该轮到我们做!” 两个小童不忿,躲在那儒生后头嘀咕。 那儒生望向薛孝,不赞成道“这位公子当晓得什么是‘先来后到’!” 薛孝看着那儒生身上褪色的袍子,目光落在那轻飘飘的荷包上,轻声道“先生也该晓得什么是‘量力而行’!” 那儒生涨红了脸,说不出话来。 那做糖人的老翁接了薛孝的银豆子,对那儒生道“宋先生哎……那些钱是大家凑着给先生买饭的,先生都散了出来,自己恁饿着,这图啥呀……老汉不晓得啥是‘金刚’不‘金刚’的,可也不敢再卖给先生糖人了……” “金刚降世、天下太平!”这儒生眼睛发直,喃喃自语道。 几个没有分到糖人的孩子不干了,扯了那儒生袖子。 “先生先生,我要吃糖人!” “我等了好一会儿了。” 那儒生拿起那轻飘飘的荷包,往手心里一倒,落下来五、六枚铜钱。 儒生走到糖人摊位旁边的糕饼铺子,买了两个白米糕,掰了几块,一个孩子一块。 几个孩子欢喜的接了。 “金刚降世、天下太平!” “金刚降世喽!” “天下太平!” 清脆的童声随之响起。 那儒生面上露出迷之笑意,飘飘然走远了。 霍宝一行看在眼中。 薛孝惊讶道“这人,有毛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