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21节 (第5/5页)
层整体的警觉。说不定用不了多久,便会有更多的刘基站出來,想方设法要将淮扬地区的工业化建设,扼杀在萌芽状态,甚至为此不惜主动去与蒙元朝廷那边勾结。 但是,以目前的能力和财力,朱重九却找不出任何有效手段,去缓和双方之间的关系。这也是今天他听了刘基那番话之后,不想再做任何回答的原因。大工业化生产,与士绅们所秉持的农业社会等级秩序,有着根本无法调和的矛盾。他朱重九即便说碎了嘴皮子,做再多的让步,也一样是徒劳无功。 如果朱大鹏的历史老师死得不那么早的话,也许他就会惊诧的发现,不止是他一个人,遇到了眼前这个难題。最终解决方案,却出奇的一致。 另一个时空里,华夏大陆地区,是通过一场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彻底打碎了农业社会的原有秩序。而撤离到海岛上的另外一个政权,居然也在军队的支持下,进行了“耕者有其田”和“减租减息”。至于大洋彼岸的那个民主国家楷模,则是通过一场血腥无比的南北战争,碾碎了所有阻力。胜利者在失败者的城市里,肆无忌惮的杀人放火。而失败者,则通过一本又一本的文学作品,持续不断地控诉胜利者的暴行。(注1) 。。。。。。。 “主公请恕彦端贪心…”正惆怅地想着,耳畔却又传來施耐庵略带紧张的声音,“师弟之才,的确胜彦端十倍。今日虽然一时莽撞,做出了很多失礼的事情。可如果他以后能自己醒悟过來,也许。。。。。。” “他不是想开个书院么,那刚好在你学政衙门的管辖范围之内,你自己酌情处理就是,不必向我请示…”朱重九想了想,有些促狭地回应。“资金方面,不妨给得充裕一点儿。以青田先生的品行,谅也不会将它用到不该用的地方…” 你刘伯温不是声称要去传承师门绝学么?那朱某就成全你…要钱给钱,要地盘给地盘。哪怕你刘伯温本人再不愿意跟朱某合作,你教出來的学生,却都是淮扬子弟。日后,依旧会进入淮扬大总管府和淮扬商号效力,最终还是沒逃出朱某人的手心。 “如此,就多谢大总管宽宏…”施耐庵愣了愣,拱手向朱重九道谢。 这在他眼里,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至少,刘伯温将來还有进入大总管幕府的机会。而他们师兄弟两个,日后也不至于为了各自的主公,相见于沙场。 “也沒什么宽宏不宽宏的。他有话能当面说出來,总比憋在肚子里,然后暗中生事为好…”朱重九又摆了摆手,喟然回应。跟刘基等人吃饭,可比跟黄老歪、焦玉等人研究新产品耗神多了。后者虽然也很累,但每当有新工艺和新产品出來,都会令他从心灵到身体都觉得无比地满足。而跟手下官员们吃饭,却每一次,都让他感觉形神俱疲。 “主公,章某有一言,不知道当讲不当讲?”见朱重九的确像他自己说的那样,不会因言而罪人。章溢站起來,试探着问道。 “说吧…不必这么客气…”朱重九将头转向他,笑着鼓励。 “伯温,伯温刚才最后那几句,其实,其实并非沒有道理。”章溢深吸了一口气,尽量让自己的头不要低下,“溢观主公这边,处处都生机勃勃。然观其纲纪秩序,却又如同雾里看花。主公欲谋百世之业,总得有个章程为好。如此,溢等在做事之时,也能自觉遵从。不至于违了主公本意…” 这话,基本意思与刘基先前那些一样,态度,却缓和了许多。不强求朱重九遵从儒学道统,但希望朱重九能拿出个固定章程來,以便成为新秩序的总纲。让后世在继承时,有所凭依。 朱重九听了,先是眉头轻皱,然后忍不住摇头而笑。大意了,自己还是大意了。只看到了章溢愿意加入大总管府效力的表象,却忘了此人和刘伯温一样,也是受了几十年儒学熏陶,不知不觉地,就会从本能出发,去遵从心目中的“天理”。 “三益是否也想说,正因为采纳了董仲舒之策,才确立了大汉的四百余年传承?…”慢慢收起笑容,朱重九看着章溢的眼睛,轻声问道。 “不敢完全归功于董圣…”章溢想了想,认真地点头,“但至少董圣于其中居功至伟…” “那大唐呢?”朱重九点点头,继续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