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11节 (第2/3页)
,蹦蹦有声,大叫道:“父亲,荆州军忙于追击李定国,哪有功夫合围?要是我们不在伊川等李定国汇合,李定国兵少力薄,必为林纯鸿所擒!” 孙可望见刘文秀挨了骂,自然舒爽至极,再说,李定国素来与刘文秀亲厚,对他爱理不理,他早就看李定国不顺眼。虽然同为张献忠义子,孙可望对李定国的死活可一点也没放在心上。 孙可望挑衅地看了刘文秀一眼,对着张献忠磕头道:“父亲,李定国年龄虽小,其用兵之能却非同一般,只要他率兵钻入伏牛山区,荆州军又如何擒得住他?不如令人告知李定国汇合点,让他自行率兵汇合。” 孙可望的小动作,并未逃过张献忠的眼睛。在他的心目中,孙可望说得非常对,在伊川多停留一日,就多一分危险,当前最为紧要的还是率领大军跳出官兵的包围圈。 最终,他长叹了口气,道:“要破解当前困难,为父倒是有一计,只是李定国……唉……希望他能从伏牛山中赶过来与我们汇合……” 第三百八十一章 追剿李定国 伊川县半坡贼寇驻营地。 简易的营寨一座接一座,颇有点连营的气势。只是这营寨过于简单了点,营外散乱地扔着屈指可数的拒马和铁蒺藜,寨墙粗制滥造,估计连狼都挡不住,更别谈往来如风的骠骑军。 刘文秀看着这些营寨,无声地叹了口气。 昨日,张献忠断然决定,刘文秀率领两千余精锐,外加三万余名携裹不久的百姓,继续屯兵于此,借此迷惑官兵。而张献忠和孙可望率领四万余精锐,趁夜悄悄离开大营,往西而去。 两千精锐!说是精锐,估计连一般的官兵都赶不上,无非就是打了几次仗,侥幸未死的乱民而已。这两千人,只能勉强压制住三万余乱民,至于作战,那只能寄希望于老天爷了。 不仅如此,张献忠还命令刘文秀伺机率领大军进入伏牛山区,扰乱官兵的视线,为张献忠大军西进放狼烟。 张献忠如此部署,刘文秀并无反对意见,他知道,大军正处于危险之中,援救李定国注定将成为镜中花水中月。刘文秀也承认,自己的大局观不如孙可望,毕竟,总不能因为援救李定国就置大军于险境。 只是,张献忠让他伺机进兵扰乱官兵视线,刘文秀有点不以为然。就凭他手头的这点战力,自然无法接应李定国,如果冒然进兵,估计官兵的视线被扰乱的同时,李定国的视线也被扰乱。 如果李定国得知大军在伏牛山区等他,非得如飞蛾扑火一般往西突进,那是害了李定国。 因此,刘文秀决定无论如何也要在半坡驻扎两日,再往南挺进。 刘文秀觉得,这两日不能白白浪费,要千方百计的提高大军的战斗力。他将一些老弱病残从精锐中剔除,得精壮之贼千二有余,然后又令这些精壮之贼至乱民中选取身体精壮、面相老实的农民,充实在精锐之中。 这一工作,一直持续了一日,最终,刘文秀得到了八千余精神面貌不错的精壮贼寇,作为自己的基本战力。 紧接着,刘文秀又按照自己的经验调整了编制,将八千贼寇编成了三营、十五哨,明确了各营中传令、探哨、后勤等职责。 两日后,三营人马好歹有了点看相,而且做到了人手一件武器。那些剩下来的几万乱民,刘文秀既未派精锐看管,也不管其是否逃跑,连粮草都未分发,只任命了负责人。刘文秀的用意非常明显,无非就是希望乱民在行军中自行散去。 刘文秀不再磨蹭,令三营人马在前,其他乱民在后,准备进入伏牛山区后,再往背孜口进发。 刘文秀在伊川装模作样,李定国却被骠骑军追得狼狈不堪。 正如林纯鸿所言,李定国对战场有着敏锐的直觉。当程舒大踏步后退时,他就在犹豫是否马上退回伊川,与张献忠大军汇合。 犹豫之中,他犹如一只野狼一般,仔细地观察着程舒。他猛然发现,程舒在吃了一次大亏后,居然未兴起一丁点报复的心思。 李定国本能地察觉到,此地危险,再不走,很可能就要陷入包围之中! 于是,他立即命令部众玩命地往背孜口狂奔,试图尽快与张献忠汇合。 李定国动身时,恰好,林纯鸿也从汝州动身往背孜口猛赶。然而,李定国的动作到底慢了半步,待他离背孜口还有二十多里,探哨传来消息:荆州军业已严阵以待! 事实上,此时不用探哨汇报,李定国也知道自己晚了一步,毕竟,对他进行侦察的游骑越来越多,越来越肆无忌惮,就差整理队伍冲入他的中军帐了。 李定国大惊,形势比他想象的还要坏,他不仅被荆州军堵住了前进的道路,还被恐怖的骠骑军咬住了屁股! 步兵被骑兵咬住了,不是被击败就是粮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