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明_第208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08节 (第2/4页)

道:“这份舆图得来可不容易,八十多人,忙活了两年,还有十三人长眠在吕梁山和太行山间。”

    黄渤悚然,心里直琢磨,难道都督对山西早已垂涎三尺了?两年前,都督就已经想到了今日之事?

    林纯鸿也不管黄渤想什么,指着沁水县窦庄村道:“这个地方,沁河穿山而过,正适合建水车。你算算看,从大同至窦庄,大约能赚多少银子?”

    黄渤皱着眉默算半晌,回道:“勉强能保本,羊毛纺织成毛线后,大部分还得运回荆州,或者运到江南,成本也不低。”

    林纯鸿笑道:“能保本就不错了,本来就不指望毛线挣钱。毛线这玩意,一则生产起来麻烦,再则销售量也不高,早就应该想别的招了。你想想,毛线织成毛衣,全凭手工,一年能销售多少?万一在大同和宣府打开了羊毛市场,羊毛如洪水一般拥到沁水,恐怕咱们也吃不下。”

    黄渤正有这个担忧,林纯鸿的话算是说到了他心里,他竖起耳朵凝神细听。且听林纯鸿继续说道:“在遥远的泰西,有个国家叫英吉利,莱尔就是从那个国家来的。早在两三百年前,英吉利人就用羊毛纺织呢绒,呢绒虽然工序复杂,但好在能够批量生产,做成衣服也省劳力,只要能生产出来,估计比棉布还要受欢迎。”

    “呢绒?”

    林纯鸿点头道:“不错。呢绒到底是什么样,我也不清楚。你这次回荆州后,一方面要拿出十二分的诚意去向莱尔学习,莱尔不懂,就派人到广东找懂的人;另一方面,在沁水县建毛纺工坊,需要的大圆恐怕不是一个小数目,你和棉业部各出多少大圆,各占多少份额,你和顾绣兴去谈。”

    言毕,林纯鸿又吩咐道:“这事抓紧了,争取在年底前能让我看到在沁水生产的第一块呢绒,明白了吗?”

    黄渤虽对呢绒狐疑万分,却点头如捣蒜,答应而去。

    第三百七十三章 打算

    黄渤离开中军帐后,林纯鸿依然紧盯着舆图,对陆世明说道:“从战略上讲,天启七年到崇祯元年是个转折点,这两年之后,女真人彻底扭转了战略劣势地位,处处占优,搅得大明一塌糊涂。”

    陆世明皱了皱眉,道:“天启七年、崇祯元年,皇太极初继位,难道这一切与皇太极有关?”

    林纯鸿道:“不错,这皇太极还真是狠角色。自努尔哈赤兴兵以来,与蒙古林丹汗一直大战不断,林丹汗事实上成了大明北边的屏障。皇太极取代努尔哈赤后,首先就把矛头指向了林丹汗,在崇祯元年大破林丹汗,将林丹汗的势力逐出了辽河一带。马上,到了崇祯二年,女真人就由喜峰口入寇。从这里足以看出,林丹汗的存在,对大明的屏蔽作用有多大!哎……可惜啊,可惜,当时朝廷无人能看到这点,更不可能大规模支持林丹汗。”

    陆世明苦笑道:“当时阉党在朝,甭说看不到这点,就是看到了,也无人去做。”

    林纯鸿心中泛苦,摇了摇头,道:“要说当年,孙督师、袁督师都看出了这点,只是力有不逮,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皇太极拉拢了蒙古。袁督师的眼光,到底赶不上孙督师,天启七年,皇太极征朝鲜和毛文龙部时,按兵不动,后来又擅杀毛文龙,致使东江镇毁于一旦。从那时开始,皇太极一方面打通了前往大明京师的道路,一方面又消除了后顾之忧,取得了对大明的战略优势。”

    林纯鸿叹了口气,接着说道:“皇太极比他老爹强多了,算得上一个战略高手。”

    陆世明低头思索片刻,也叹了口气,道:“皇太极确实是劲敌。都督既然看出了这点,想必心中有应对之策。”

    林纯鸿用手指了指宣大一线,道:“这里是京师的屏障,绝不会允许我们插手的,目前我们只能从羊毛入手,着眼长远,布点小局,对时局影响不大。倒是这里……”

    林纯鸿又指了指辽东的皮岛,接着说道:“我们可以在这里大展手脚。以前,我也考虑过,直接在金州卫登陆,让女真人腹背受敌。现在想来,这个计划还是太冒险,皇太极不好惹,势必集中所有兵力攻打金州,我们很可能守不住。以前东江镇的皮岛,倒是个好地方,皇太极想打,没有海军,登不上来,而我们可以随时出海,在辽东半岛或者朝鲜登陆,打击皇太极。”

    “而且……”林纯鸿加重了语气,强调道:“以前毛文龙的做法就非常不错,有战事时就出征,无战事时就贩卖人参和布匹,以资军需。以后,我们也遵循这条思路,把皮岛当成与朝鲜贸易的前哨站。这也算得上以战养战,不至于压力太大。”

    陆世明虽未同女真人接触过,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